城市:
您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 农业产业 > 推荐农业 > 正文

马山县:“5+2”特色主导产业桑蚕产业带动效果喜人

发布时间:2019-08-14 14:44:40

马山讯(谭岳云)为加快桑蚕产业发展,切实增加农民收入,马山县把桑蚕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抓紧抓好。2015年以来,蚕桑产业作为 “5+2”特色优势产业中一个主要产业得到了大力扶持,取得了长足的发展,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,全县有1600多户蚕农通过发展蚕桑产业实现了脱贫摘帽,其中2018年有630多户贫困户通过种桑养蚕增收3000-15000元,实现了发展产业脱贫一批的目标。

  2018年,马山县桑园面积33600亩,较上年增加了1000多亩,桑园改造1200多亩,同比增长9%。全年发种量9.3万多张,鲜茧产量3700吨,同比增长5%。蚕桑产业年产值2.1亿元,增长0.5亿元,增幅31%。全县11个乡镇,养蚕村数86个,蚕农7800多户,其中贫困户2600多户;带动农户年均增收8000元。

  马山县蚕桑产业作为“5+2”特色优势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取得重大突破:一、建立产业扶贫示范园。该县培育桑蚕产业经营主体13个。根据《南宁市贫困村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园建设实施方案》要求,2018年以来该县创建了桑蚕产业扶贫示范园4个,分别为白山镇民族村种桑养蚕产业扶贫示范园、白山镇兴华村种桑养蚕产业扶贫示范园、百龙滩镇龙昌村桑蚕产业扶贫示范园、百龙滩镇大龙村桑蚕产业扶贫示范园。通过建设示范园,创新利益联结机制,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,让贫困户参与、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,带动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、长久致富。二、经营及带贫方式。一是以“村民委员会(公司)+合作社+农民”的模式,吸引贫困户加入到合作社的生产经营中,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和身份,资源变资产,资金变股金,增加农民收入,从而实现产业的造血式扶贫。白山镇立星村把扶贫资金40万元入股庆财种桑养蚕合作社,合作社的桑园、土地和以奖代补的资金变为股金入股合作社,共同投资建设了一个750m2的大蚕房及配套的自动轨道喂桑和方格蔟上蔟装置,后续还将通过种桑养羊、桑枝栽培食用菌等扩大收益。同时,按利润各提取5%为合作社的公积金和公益金,作为扩大经营、弥补亏损和合作社社员福利;余下的90%的利润按村扶持资金和合作社的股本比例进行第一次分红后,村扶持资金的收益又进行第二次分配,各提取10%作为村、屯集体经济收入,余下的80%对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按人口数进行分配。2018年,合作社生产经营收入17.6万元,利润8.3万元,村集体经济收益1.5万元,16户贫困户参与合作社经营增收4000-7000元,实现的脱贫摘帽。二是产业扶贫示范园通过土地流传、统销统购、园区务工、技术培训等将贫困户带入产业链。龙昌村是马山县百龙滩镇2个贫困村之一,全村共有贫困人口1297人,计划2019年实现整村脱贫。全村1500多亩土地,易涝易旱,产业发展困难,贫困面大,脱贫任务重。2015年来,该村以生态综合开发为指导,以实施蚕桑产业示范区为抓手,大力发展蚕桑产业,从2015年全村32亩桑园,发展到2018年910多亩桑园, 140多户蚕农参与,形成了种桑养蚕,桑叶桑枝养羊、养鸡等多种生态综合利用的发展模式。2017年养蚕收入18万元,利润7万多元,2018年收入23万元,利润9万多元。常年聘用当地12-15名工人,其中贫困户9人从事养蚕工作中桑园管护、采叶、喂蚕、采茧、消毒等工作,两年发放工资总额18万多元,人均增收5000-7000元,带动了9户贫困户实现脱贫。旺兴合作社10多养蚕户养蚕收入1-3万元,其中7户贫困户通过种桑养蚕实现脱贫。三是将发展村集体经济与建立扶贫产业示范园有机结合,实现合作社、村集体经济、贫困户“合作共赢 共同发展”。白山镇民族村在产业园建设过程中,村民合作社以委托经营方式投入50万元与龙源合作社合作经营。按照“先建后补”的方式,完成了196亩土地的流转和桑苗的种植,建设了750平方米的蚕房,购置了较为先进的自动化喂蚕、上竹、脱茧机设备,养殖了蚕苗,收货桑葚。壮大合作社自身发展的同时已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。鼓励引导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、土地入股、资金入股、园区务工等方式,参与合作社经营,通过发展特色产业,提高贫困户的收入。2018年,产业园带动贫困户78户,户均增收500元以上,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。扶贫产业示范园的建立实现了促进合作社自身发展、带动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增收“三促进”的目标。

  目前,马山县正在积极引进与桑蚕关联企业,以促进产业迈上新台阶。通过招商引资方式,引进缫丝、丝绸加工企业,鼓励当地能人创办的缫丝、丝绸企业并给予外资企业待遇。

赞 (0)踩 (0)



返回顶部